認識視線盲區對行車安全十分重要。在行車中,駕駛人經常遇到從支路,路邊樹林或停在路邊的車輛等盲區后突然竄出人或車輛,使駕駛人措手不及,有的來不及采取有效的措施,直接與人或車輛相撞,更有甚者造成人員受傷,財產受損的交通事故,甚至引起車毀人亡嚴重后果,因此了解視線盲區,采取合理有效的規避措施,預防突發交通事件的發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什么是視線盲區?視線盲區是指在人的視線或視野之外不為人們所感知反映的空間區域,通俗地說就是人眼看不到的地方。視線盲區分為視野盲區、視力盲區和障礙盲區。從醫學角度上講,正常人的視野在90-180度之間,視野之外的物體因不為人們所感知而形成視野盲區。這種盲區是由人的生理結構決定的,是與生俱來的;視力盲區是指由于人體眼部器官發生變化,晶體、視網膜、神經等部位病變或受傷,造成功能缺失、視力下降而形成盲區(這里我們不做重點說明);障礙盲區是指受外界障礙物或本車結構如車轎,車內飾物的影響視線看不到的區域。
如何消除視線盲區對行車安全的影響,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及自身安全,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一個簡單說明:
一、視野盲區是由于人的生理特征所決定,但不是不可消除其影響,首先駕駛人在集中精力駕駛的同時還要學會合理分配注意力,在行車中根據路況的變化不斷調整駕駛姿勢,克服車身形成的視線盲區。注意觀察兩邊路旁行人、車輛的變化情況,并根據經驗正確判斷路面所發生的一切,及時地觀察兩邊的車輛和行人動態;其次是要充分利用耳、鼻等感覺器官感知外界的反映,依據聲音,氣味等信息判斷視野所不能及外界情況。例如通過車輛的鳴號聲,或者閃爍燈光從后視鏡判斷后方是否有車輛跟上。如聞有焦臭味,要注意觀察儀表,根據儀表顯示依據的變化判斷汽車故障大致部位等。
二、障礙盲區是引發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因素,視線盲區中最危險的是駕駛盲區。行駛的汽車,路邊的建筑,樹木,山嶺都會形成視線障礙盲區。這些盲區里經常潛伏著事故的隱患。要求我們的駕駛人嚴格按照交通法所規定的操作規程來駕駛。減速鳴號,經過盲區時在自己的行駛路線上適當靠近道路中心線,與盲區保留一定的安全距離。
近幾年來,摩托車、電瓶車作為人們通常的代步交通工具,以其靈活方便,價格低廉越來越受到廣大群眾喜愛,市場占有率逐年上升。但摩托車、電瓶車穩定性差,自我保護措施十分有限,加之有些駕駛人安全意識淡薄,違規駕駛的行為經常發生,從支路進入主干道前不觀察兩邊的來車突然沖向路中間與來車發生碰撞,往往造成重大事故。所以在公路上行駛時要時刻警惕障礙視線盲區和停、行駛機動車。在城市鄉鎮道路上,建筑物是最大的視線障礙,駕駛人要時刻保持高度警惕,在允許鳴號的區域多鳴號提示以防車輛,行人竄出。
在高速公路上跟車過近也會形成最大也是最危險的盲區,據不完全統計,高速公路上發生追尾或避免追尾采取緊急避險措施引發的事故占事故總量的57%。所謂跟車過近就是沒有根據當時的行車環境或高速公路提示信息與前車保持必要的安全距離。《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第八十條、八十一條對各種車輛的行駛速度,跟車距離以及雨、雪、霧等惡劣天氣的跟車距離作了明確規定。
跟車過近影響駕駛人對路面的觀察和對路況的正確判斷,主要表現在高速公路上超車過程中。按交通法規定,超車時必須提前開啟轉向燈,夜間使用變換遠近燈光。提前開啟轉向燈和變換遠近燈光無非有兩方面作用,其一告知前后車輛我的超車意圖;其二提前(安全距離外)駛入超車道觀察前方路線,在確認前車正常讓行的前提下順利從其左側超越。有許多駕駛人在高速上超車時不按規定在安全距離外變更車道,緊跟在被超車后,對前方路況一概不知。在前車遇緊急情況突然減速或變更車道時,后車無法在安全距離內有效控制車速或停車,最后結果只會是追尾或沖向高速護欄,引發交通事故。 形成視線盲區的因素有很多,消除視線盲區對行車安全的影響,首先要認識盲區,并在長期的駕駛工作中不斷總結經驗,養成良好的駕駛習慣,多觀察,早準備,在此特別提醒的是駕駛人在行車中要重視鳴號的警示作用,它是消除視線盲區危害的有效手段之一,對在盲區內或有違章傾向的人起到警示作用,但鳴號不是命令,要倡導“安全通行”的原則,做到“禮讓三先”,只有遵章守法才能達到安全行車的目的。 |